|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灯笼》教学设计之三 | ||
---|---|---|
作者:张凤 滁州市凤阳县李二庄中学 |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生活片段? (1)打着灯笼接祖父。 (2)挑着灯笼上学。 (3)跟着龙灯跑半夜。 (4)村头红灯高挂 (5)族姊远嫁挂灯笼。 (6)纱灯上描红 2、作者由灯笼生发了哪些联想? (1)宫灯及宫灯下的生活情境 (2)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3)燎原的火把 三、疑新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课文小结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板书设计 小孩子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 接过母亲纱灯上下灯学 灯笼 村上红灯高挂 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 纱灯上描红 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 燎原的火把 |
||||
![]() |
摘自《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网站 | |||
上一篇 | 《灯笼》教学设计之二 | ||
下一篇 | 《灯笼》教学设计之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