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灯笼》教学设计之四 | ||
---|---|---|
作者:张凤 滁州市凤阳县李二庄中学 |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相关字词;了解文本大意;体会“灯笼”线索脉络。 2、过程与方法:听读、诵读了解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升华爱国情。 教学重点: 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一、吴伯萧: 当代散文家、教育家。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主要作品《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二、基础知识 神龛(kn)司马懿(yì)幽悄(qio)争讼(sòng)裴公(fi)斡旋(wò) 静穆(mù)思慕(mù)熙熙然(x)褪色(tuì)怅惘(chàngwng) 霍骠姚(piào)乡绅(shn)奢华(sh)官衔(xián)锵然(qing)羡慕(xiànmù)可悯(mn)松柏(bi)皎洁(jio)点缀(zhuì)稽查(j)星阑(lán) 油坊(fáng)褪色(tuì)鹦鹉(yngw)溺炕(nì)焚身(fén) 翠羽流苏 岁梢寒夜 张灯结彩 人情世故 咕咕噜噜 熙熙然 暖融融 词语解释见书注: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三、课文内容解析: 1、作者写了以下这些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2、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以灯笼为线索。 3、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5、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文章线索:灯笼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
||||
![]() |
摘自《田由甲申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灯笼》教学设计之三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