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四 | ||
---|---|---|
作者:佚名 |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通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3、通过合作探究,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课堂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 1、钻研好教材,理清思路,备好课。 2、搜集积累相关素材。 3、制作好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文题中的“语言”一词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找准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我想请问同学们,你对题目中的哪个词最感兴趣呀?对,语言。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一个国家还有许多方言。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感知科学的魅力。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学以致用,做一个小小科学家。 1、阅读诗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思考:你能听懂诗中大自然的语言吗? 2、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几种自然现象。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的魅力。 师: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小组选代表交流。 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师: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师引导: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明确:生动性。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五)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启发?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六)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农谚,并试着运用物候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内容: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语言:准确严谨 生动形象 |
||||
![]() |
摘自《上善若水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