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二 | ||
---|---|---|
作者: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伟 |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课文,自学,导学案及作业本的介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自学解读课文 (一)自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完成作业本练习。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自学2: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三)自学3: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明确: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序) 三、小组合作:赏析语句 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四、布置作业 |
||||
![]() |
摘自《温三中语文组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