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知黑,守白,味雪,体情——《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 ||
---|---|---|
作者:陈治勇 |
师:《湖心亭看雪》一文,课前大家已预习,有疑难处吗?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标点好像不对,应念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炉”前应加逗号,可文章没加,我觉得既然加标点了,就应该加得清楚一点。 师:确实,这样一加,句子就畅通无阻了。为你敢于质疑而点赞。这是386年前明末文人张岱之惊世奇作。 ppt: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请一生读,生读得较为单调) 师:这里面有情感吗? 生:应该有吧。 师:那是什么情感呢?(生犹豫) ppt:公元1632年张岱游湖,写作此文1647年。 生:哦,两者相隔十五年,再次想起,应是怀念吧。 师:那是十五年的光阴,可以给“怀念”加些修饰词吗? 生:十五年的时间,太长了。可以是悠长的怀念,怅惘的怀念。 生:深重的怀念。 师:这样一加,就有了岁月感了。 师:小男孩,你再来读一下可好?(生读) 师:这一读,带我们进入了回忆的世界。平淡的叙述也可以蕴藏深情,情到深处语自平。 二、知黑味雪 ppt: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一起读。(生读) 师:“三”字读得特别响,为什么呢? 生:“三”指“很多”,大雪下了很多天,雪特别大,天十分冷、凄凉,所以要强调着读。 师:句中还有体现“凄凉”的文字吗? 生:“俱绝”表明一切都隐藏了,很静。 师:千山鸟飞绝—— 生:万径人踪灭! 师:好!你来读这场雪。(生读得有力量,有激情)你觉得张岱会不会赞成这样读呢? 生:不会。因为他很怅惘,他在怀念,要读得深沉一点。 师:再读一读可好?(生读)你就是那一刻的张岱!此时,天地给人的感觉是? 生:万籁无声。 生:让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妙极了!你打通了唐朝与明末的那条心路。 ppt: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生读) 师:张岱为何“独往”? 生:他很寂寞,很孤独。 师:那可以找朋友啊。 生:世间无人能知,他需要把孤独与山水倾诉。 师: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张岱,何时去看雪的? 生:十二月,冬季,“更定”。 师:请读“更定”注解。 生: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师:注释有问题吗? 生:注释说“更定”是晚上八点钟左右,而后面却说是“定更”,前后概念不一致。 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暂且放下。这个句子,该怎么读? ppt:是日更定矣。 生:是日/更定矣。 生:是日/更/定矣。 师:为何把“更定”分开呢? 生:分开更可以感觉到夜的静,心的寂寥。 师:读法即心情,请再传递一下这种静和寂寥。 生:是日/更~—定矣~— 师:这样读听觉上确实更能体现静。那“定”字作何解呢?(生沉思)一个晚上分为几更? 生:五更。 师:几点开始打更? 生:四点。 师:四点之后还打更吗? 生:四点之后打更已经结束了。 生:哦,“定”是“结束”之意。 师:再静悄悄地读一下。(生轻读) 师:我们把整个句子读一下。 生: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十二月,大雪纷飞的凌晨四点钟,与山水对话,去湖心亭看雪。这是怎样的张岱啊? 生:痴迷山水,超凡脱俗。(板书:痴、雅) 师:在茫茫天地之间,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生:白色、红色,炉火,还有黑色或棕色 师:能否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 生:白茫茫的天地间,湖上划过一只灰色的小舟,上面坐着一个穿黑色毳衣的人,怀里抱着一点炉火。 师:白茫茫天地之间,镶嵌着一点黑,游动着一点红,真乃绝美素雅之画啊,这画中还有声。你听到了吗? 生:哦,是桨声欸乃。 师:让我们用声音传递这声色兼具之美。(生有情地读) 师:张岱的船啊,就这样不停地划着,他的眼前发生了变化—— ppt: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读——(生读)再读——(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很幽静。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天山一色。 师:这个词评得真好。句中一连出现了三个“与”,有点夸张,这么改可否? ppt: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生:不行。去掉“与”,天云山水就断开了,就呈现不出上下融合、浑然一体的意境了。 师:“意境”这个词用得好。能把这种浑然的意境读出来吗?(生读,“天与云与山与水”读得不错,但未读出“上下一白”的“一”的气势。) 师:上下——(“下”字读出拖音,为后文蓄势) 生:上下——一——白。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张岱孤身前往湖心亭,看到天与云与山与水,觉得它们都是朋友一样,“与”写出了知己之感,若去掉,那种朋友的和谐感就没了。 师:如果这样改呢? ppt: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师:让它们紧靠一点,而且都是四个字,也很有节奏感。 生:少了“与”,整个句子就少了一股气势。 生:这样节奏太拘束了,太小家子气了,少了从容,怎能与“上下一白”的茫茫天地相配呢? 师:这个“与”字堪称泼墨挥毫的典范。有了“与”,天地就无边无际了啊。(师范读整句,再请生读)有了这三个“与”,前文中哪些句子就不再临空蹈虚了呢? 生:“大雪三日”。 生:“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来,我们背一下这个句子。“雾凇沆砀——”(师生激情背诵) 师:张岱的船啊,再往前划。 ppt: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生读) 师:张岱看到的多吗? 生:不多,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他是怎样体现的呢? 生:用了“惟……而已”,这是“只有……罢了”的意思,以此来显示物之少与小。(请生读出“少”之感)张岱的写法奇异吗? 生:奇异。“痕”“点”“芥”“粒”用法非常新颖。寻常的说法是: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条,舟中人两三个,但张岱却以“痕、点、芥、粒”代之。(对话间,师在黑板上以简笔画出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两三人) 师:为何要这样用词呢?很费解。 生:这样景物就很依稀,似乎天地万物都融为一体了。 师:还有谁也融入在了天地中? 生:张岱。 师:他与天地—— 生:融为一体了。 师:这叫(板书:天人合一),一起来读整个句子。(生读)茫茫天地间,只有简笔勾勒的轮廓,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之为“白描”(板书)。周作人说: ppt:张宗子是个都会(都市)诗人,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写的生活的背景。——周作人《知堂书话》 三、守白体情 师:再前行,张岱遇到了亭中人。亭中人见张岱感受如何?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欣喜的。 师:请替张岱回一句。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很兴奋) 师:于是,张岱“强饮”了三大白,“强饮”怎么理解?请结合资料说说。 生:《汉语大词典》注:强,勉力。尽力喝。所以“强”应读第三声,“尽力喝”的意思。 生:他很孤寂,突遇两个人,十分欣喜,与亭中人似天云山水之“与”,知音偶遇,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生:我也是“尽力”。因为“白”是罚酒的酒杯,很大的,张岱如此超脱,不想喝尽可以不喝而甩袖而去,有必要勉强自己吗? 师:遇到知己了,张岱很开心,一开心就出错。此处有个矛盾的句子有没有发现? 生:“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他问的是姓氏,“金陵人”不是姓氏吧? 师:答非所问。我们现在来还原当初的情景。 ppt:岱问:今日知音一遇,实乃高山流水遇知音,还望告知尊姓大名。 亭中人曰:(吾等)是金陵人,客此(而已),。 岱听罢,大笑,挥一挥衣袖,遂别。 师:拿出你的笔,补一补对话。 生:吾等姓“知“名“己”,与汝同矣。 生:知音何须知姓名,心通即可,名不足记也。 生:吾姓“知“名“己”,茫茫天涯,但求有缘再遇矣! …… 师:知音相遇不易,相守更难。不在乎名姓更在乎相知,或更有味。此乃知音之念。(板书:知音念)。这样改也是可传达“知音念”,可否?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亦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生静思) 师:每一篇经典都有一个独特的密码,若要开启,有时需要知人论世: ppt:“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生读) 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生:金陵是明朝的旧都,易让人想起旧国。 师:想故都,思故国。写作此文时,明朝已经灭亡。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写作更是对意识的删选,张岱写下“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之时,他的内心极可能想到了金陵,想到了故国。谁说“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定然矛盾呢?这非直接引用,其间有着大大的留白。当张岱写下“问其姓氏”的时候,他想到了? 生:亭中人的姓名。 师:写下“金陵人”的时候,想起了? 生:故都。 师:写下“客此”的时候,想到了? 生:“客”与亡国之臣的漂泊。 师:文字的背后有着深深的怅惘与茫然。 ppt:“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1644年明亡,清朝建立。同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屡欲自杀,“因所写《石匮书》(纪传体明史巨著)未完成,尚视息人世。1647年左右,作《湖心亭看雪》。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国家灭亡,张岱逃入山中著书,想借书为国家留一些记忆。可知他是爱国的,且很强烈。“尚视息人世”表明他欲以身殉国,因为国写书而苟活。可以说写书是他殉国的特殊方式,可见他爱国之深切。 ppt: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战战兢兢为野人。……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师:“野人”即流浪者,张岱此时身居何地? 生:山中。 师:是明朝的山吗? 生:清朝的。 师:他还有国吗? 生:没有。 师:他还有家吗? 生:没有。 师:他成了一个—— 生:野人。 师:浪迹天涯的野人。此时他心中—— 生:想念故国了,很无依。(板书:故国思,漂泊感) 师:一切都藏在“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里。这份情,在文章开始就已流露,只是藏得很深罢了。 ppt: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 师:发现矛盾处了吗?(生迟疑) 生:“是日”是“这日”,十五年前的事,回忆起来应用“那日”。 师:但张岱用了“是日”,为何? 生:说明他对那天的印象很深,如刚发生。他写“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时,知道自己在回忆往事,可当他写“是日”时,心立马回到了当初。 师:跳跃为何这样快? 生:因为这份情太深太重了。 师:情太沉太沉。十五年前的看雪,十五年后提笔时依然历历在目。张岱这份情(出示ppt,生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顺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师:唯有这一江春水之愁,舴艋舟载不动之愁,三千白发之愁或可一抵。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当我们再次回头去读那场雪景之时,我们读出的还只是“天人合一”吗? 生:茫茫大雪即茫茫大悲。 生:雪中积聚着知音念、漂泊感、故国思的悲痛。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份情,我们去读整本的《陶庵梦忆》时,会有体悟的更深。 师:1647年,大雪纷飞时,绍兴山里,草庐之下,青灯之旁,怀着故国思、知音念和漂泊感,载着流逝岁月的怀念,张岱拿起笔,轻舒纸卷,写下了“湖心亭看雪”。 在《寒江残雪》声乐里,师诵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乐终文止声寂) |
||||
![]() |
摘自《漫步语文人生路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读史读今读乾坤 品人阅世赏风情——《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