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感受音韵之美,领略汉字之妙 ——《古对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
---|---|---|
作者:安庆市刘纪小学 陆艳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安排,依然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这样一个原则。本单元作为一个集中识字的识字单元,识字密度高,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集中识字,或了解汉字的字理字源,或者图文关照形象识字,或同类列举归类识字,努力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更高效、更快乐地识记生字。同时,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感受汉文字的结构魅力的同时,领略汉语言音韵节奏的和谐之美,从而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 【教材分析】 《古对今》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新增加的课文,它既是一份密度较高的识字教学的材料,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这首对韵歌由三个小节组成,内容丰富,意象宏大,包含了古今变迁、方圆结构以及气象更替等等等等,读起来又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学过《对韵歌》,对对韵这种中国文化独有的形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本课识字密度大,有12个需要认识的生字,7个需要会写的生字。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识字,调动学生对韵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1.会认“圆、严、寒”等12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古、凉、细”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朗读中感受汉语言的对仗美、音韵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如何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识字,感受对韵歌的韵律美的同时,更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快乐识字,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对对碰”,引出新韵文。 玩一个对对碰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老师说一个词,请你说出和它相反或者相对的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全部都是这样对对碰的词语。看老师写课文的题目。(教师板书《识字6古对今》)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课文,初步认生字。 1、生借助拼音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开火车拼读生字。 三、分散记生字,形意相结合。 1、偏旁小助手帮助识字。 (1)出示早晨的图片,认读“晨”“朝霞”,借助图画理解生字的意思。 (2)出示傍晚的图片,认读“暮”“夕阳”,借助图画理解生字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日字旁的字?总结:把相同偏旁的字放到一起集中识记,可以更快地记住更多的字。 2、古汉字小助手帮助识字。 出示“寒”字的古汉字,请学生猜测。释义、组词。理解“严寒”。 出示“暑”字的古汉字,请学生猜测。释义、组词。理解“酷暑”。 总结:利用古汉字小助手,能够帮助我们记住字形,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字义。 3、出示剩下的生字,同桌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集中交流。 (总结:可以熟字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 四、定位识生字,课文有奥秘。 1、生字放回课文,你还认识吗?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一节韵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们倾听评价。 利用图片理解“圆和方”。 第二节韵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们倾听评价。 指导理解“和风对细雨”。 第三节韵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们倾听评价。 学生自由探索,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 指导朗读。 完整地朗读。 配乐,有节奏地朗读。 师配乐,示范怎样打节奏,跟着节奏朗读。 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 齐读整篇韵文。 梳理回顾,熟读成诵。 分类写生字,书写有诀窍。 1、仔细观察,生字排列有什么规律? 师引导发现: 第一排的是:上下结构。 第二排是:左右结构 第三排是:独体字 2、师范写:从每种结构中挑了一个字写给大家看。 3、生试写。师提醒注意姿势:头正,腰直,脚放平。注意写法:一看二写三比较,一个要比一个好。 4、书写点评:你喜欢哪个字?哪个字有什么要注意的? 六.一篇带整本,拓展阅读面 (1)欣赏视频儿童吟诵《笠翁对韵》。 (2)推荐《笠翁对韵》。 第二课时 (略) |
||||
![]() |
摘自《一个孩子的诗园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古对今》教学设计之六 | ||
下一篇 | 《古对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