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
---|---|---|
作者:吴洁枝 |
《坐井观天》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第十二课。本组教材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真理。 本文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课文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自以为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这则寓言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词语“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会写“渴、喝”2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他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初步感知寓意。 教学准备:青蛙、小鸟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猜猜谜语吧! 2.课件出示谜面: 大眼睛,宽嘴巴, 说起话来呱呱呱, 会捉害虫人人夸。 3.教师板书课题。 4.理解“观”“观天”“坐井观天”的意思。 过渡:那到底是谁坐井观天呢?一起来看看。 二、观看动画,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2.了解青蛙和小鸟分别在井中的位置,理解词语“井沿”。 是谁坐井观天?青蛙坐在哪里?(生贴青蛙)小鸟从哪里飞来?落在哪里?你知道“井沿”是哪里吗?(生贴小鸟) 3.师:井沿就是井的边,那你知道桌的边应该叫什么呢?帽子的边呢?桌子的边呢? 4.指导朗读。 三、入情入境,体验感悟 过渡:小鸟和青蛙的初次见面似乎在争论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感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学习第一次对话。 (1)随文识字——“哪儿”。开火车读。指导朗读,读出问句的语气。 (2)借“一百多里”让学生体会小鸟飞了很久,又累又渴,并指导朗读。 (3)随文识字——“渴”“喝”。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渴:三点水,喝:口字旁。) 3.学习第二次对话。 过渡:小鸟说她飞了一百多里,青蛙相信吗?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1)理解“大话”(吹牛)。抓两个标点“!”“?”,让学生体会情感朗读。把问句换一个说法。 过渡:面对青蛙的质疑,小鸟是怎样说的? (2)随文识字——“弄错”,弄:鼻音;错,平舌音。开火车读。 过渡:如果说青蛙的眼中,天井口大,那小鸟眼中的天呢?(板书:井口大无边无际) (3)理解“无边无际”并指导感情朗读。随文识字——“哪”,多音字。 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草原、森林、大地、想象力等。 (4)分角色朗读。 4.学习第三次对话。 (1)过渡:你知道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吗?——天有多大。(板书:天有多大) (2)为什么青蛙那么肯定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3)随文识字:“抬”,形声字。 (4)小试验。 (5)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四、课堂小结,领悟寓意 青蛙总满足待在一个地方,不出去走走,见见世面,所以才会说出天只有井口大的笑话,我们可不能像它一样做井底之蛙呀!我们可以多学习,多看书,多出去走走,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多听、多看、多学、多想,才不会“坐井观天”,才能够见多识广。 五、总结 1.课下,请同学们读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下次我们一起交流。 2.小朋友,故事的最后,小鸟提议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如果青蛙同意,它会看到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下节课继续发挥你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吧! |
||||
![]() |
摘自《韩吉旺第四届名师工作室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
下一篇 |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