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闽清县白樟镇中心小学 池朱兴 指导:闽侯县甘蔗中心小学 张依芳 |
1.认识“茧”“栈”“冤”“枉”“惚”“跷”“僻”“迪”“嫁”“缴”“榜”“兼“嘲”“枕”14个生字,会写“疼”“席”“屑”“启”“迪”5个字。 2.读默课文,了解作者描写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品读1-4自然段,借助关键语句进行对比,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父爱。 教学过程 一、以画识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油画《周庄》,让学生猜画的价值,认识作者吴冠中。 2.出示吴冠中的一组江南水乡画。 吴冠中一生画了无数的画,画得最多的是江南水乡的小舟,他不仅把小舟画在画中,而且把小舟写到文章里,为什么吴冠中对小舟如此魂牵梦萦、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读课题——父爱之舟。 二、读准生字,图解生词 1.出示生字,读准生字。 2.用直观的图片理解“蚕茧”“走高跷”“摇橹”“泥灶”“粜稻”等生词。 三、提取场景,梳理文脉 1.回顾《慈母情深》的场景描写,巩固对场景概念的体认:场景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人物活动情境画面。 2.学会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的两个场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哪个场景更能体现“父爱? 示范场景1:父亲给我买枇杷。 3.扣紧“父爱”请找出3—8自然段的场景。提示方法:时间、地点变了,场景也变了。 4.交流反馈后梳理出8个体现“父爱”的场景,理清文脉。 5.方法指导:提取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要素,用尽量简洁的语言连起来说一说。 四、品读场景,体会父爱 1.默读课文,聚焦场景。课文2—5自然段,哪个场景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预设:逛庙会中“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和“给我做万花筒”的场景) 2.对比细节,引发思考。父亲给一碗热豆腐脑吃,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从课文中画出能说明原因的相关句子。(预设:父亲从家里带来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来吃凉粽子) 3.补充资料,加深了解。《生命的画卷》中描述父亲家境的材料,加深学生对父亲生计艰难、极其节俭的了解。 4.勾连上文,体认强化。引导学生从2、3自然段中找出父亲生计艰难、极其节俭的语句,再次强化对贫穷的背景体认,从而凸显出父亲为儿子买热豆腐脑和做万花筒的深情。 5.想象画面,品味“委曲”,品出父爱内涵:呵护心理。 6.回扣第2段,品出父爱内涵:爱惜身体。 7.点化方法:细节对比、想象画面体会父爱内涵 五、写字。写好“疼”“席“屑”“启””4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规律提示:半藏半露,斜中求正。 板书 父爱之舟 身体 场景 细节 画面 父爱 心理 |
||||
![]() |
摘自《张依芳名师工作室》网站 | |||
上一篇 |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之二 | ||
下一篇 | 《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