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十二册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之四  
作者:杨树林中心校 朱立芬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过程。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搭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理解字词句,读出古文的韵味,感悟人文内涵,达到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体会寓意,早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能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感知寓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具准备:孔子图片、课件、学生搜集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孔子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
  2、那么孔子是不是这样做的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子三篇》中的第三篇《两小儿辩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并质疑。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初读课文,想想读后有什么感觉?(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2)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读,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说通顺---)
   (学生总结后,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根据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可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线。
  (2)读给小组同学听,还可以跟小组同学说说故事的大意。
  3、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齐读,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3)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过度:大家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现在我们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好吗?(课件出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可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3、全班汇报交流,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怎样理解“笑”字。
  5、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过度: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而争论不休,你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这样的场面吗?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读写结合。
  师: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么简单的问题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故事讲完了吗?
  1、想一想,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呢?把你的想发泄出来,如果你想用白话文写,你自然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了,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古人说话的韵味,可以用文言文写。
  2、学生写话。
  3、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4、此时,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感悟寓意,超越文本,升华主题。
  1、孔子不能解决两小孩提出的问题,难道孔子真的没有学问吗?那为什么解决不了?
  2、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能很好的会大量小孩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读课外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3、听了这些材料,明白了两小儿争论的结果怎样了吧?
  4、尽管两小儿的看法都不正确,但我们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5、《两小儿辩日》不仅辩出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两个小孩,也辩出了一位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这是什么,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再加一个太阳(板书:智),这是智慧。
  人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让我们记住《两小儿辩日》中那两个智慧的小孩和哪一位智慧的孔夫子吧!
  6、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六、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想你的亲朋讲述《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听听他们的评价。
  附:板书
      两小儿辩日
    近(大)  远(小)
  故            不能决
    远(凉)  近(热)
 
 
  [2020-03-18]  摘自《幸福四叶草》网站
 
     
上一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之三
下一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