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观沧海》教学设计之二 | ||
---|---|---|
作者:辛家寨中学 罗利丽 |
知识与能力: 1、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以及曹操图片,教师适时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位英雄的杰作,那是曹操的《观沧海》。 二、(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三、解题(多媒体出示) 1、作者介绍 2、体裁 3、背景 四、诵读课文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 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五、赏析古诗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六、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
||||
![]() |
摘自《张精卫1983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观沧海》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观沧海》教学设计之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