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给叶老挑挑毛病 | ||
---|---|---|
作者: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王唐平 |
(生齐点头) 师:可是,我们班的同学一向是以“不轻易相信权威”著称的呀,给这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的名作挑挑毛病怎么样?敢不敢?能不能?翻开书,拿起笔吧。 (学生读书、思考) 师:挑出毛病了吗? 生:这个地方不知道有没有毛病? 师:大胆质疑,但说无妨。 生:第一段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可是,我看到的资料上说有二百多处。 生:你看清楚喽,人家前面还有个“据说”呢,刚才我发言的时候还欣赏过这个词语呢。你把我的话都当耳边风啦。 (学生笑) 师:提醒同学用语要得体。他给我们贡献了第一个研讨、探究的话题,值得肯定。至于找到的是不是真毛病,我们一起来求证就是了。 生:第二段开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不是重复了? 生:设计者和匠师各做各的事。 师:各做什么事? 生:一个管提出设计思想还有方案,一个管具体施工建造。 生:不重复,不重复。那是我想多了。 师:想多了比不想好。 生:我可能也想多了——第三段,“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为什么只说“古代的宫殿”“近代的一般住房”,难道古代的一般住房和近代的宫殿不是这样的吗? 生:近代没有宫殿,回答完毕。 (学生笑) 生:那古代也没有一般住房吗? 生:这倒是个问题。 师:大家看看这句话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喔,明白了,举例子要举人们熟悉的例子。古代的一般住房谁见过,只有宫殿才有可能留下来。 师:聪明!“才有可能留下来”,你用词也很准确呀。看来这个地方不但没有毛病,又恰恰体现了叶老语言的严密。还有哪位同学发现了文章中的毛病? (生沉默) 师:不敢说啦?我找到了一个毛病:第三段提到美术画和图案画,让我感觉叶老是青睐美术画而不喜欢图案画的。既然这样,在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的时候,为什么不写成“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美术画”? 生:我也有疑问,可是刚才没敢说——我的疑问是这样子的:第六段和第八段写到了“图案”,这是不是老叶说的“败笔”呀? 师:叶老,不说“老叶”,顺序颠倒,意义有别。你的疑问很有价值。这样吧,同学们再把这几处仔细读一读,认真想一想,看是不是真有毛病。等有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读书、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师:有没有结论呀,把你们组的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我们组的意见是:又是美术画,又是图画,的确有些乱。 师:你们有没有修改意见? 生:我们想把“图画”换成“美术画”。 生:根本就不能换!我们组一开始也想换,可是感觉根本不行。 师:怎么就不行啦? 生:作者是喜欢美术画的自然美,可是也不讨厌图案美呀。 师:何以见得? 生:第八段有一句“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意思是所有人都赞叹,所有人,当然也包括作者了! 师:有道理。还有依据能支撑“不能换”的观点吗? 生: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叶圣陶的确对苏州园林中的美术画的美很赞赏,但他也不排斥图案美。 师:如果整体布局也是图案画,他会喜欢吗? 生:大的方面要自然,偶尔有点图案美也无妨。 生:对,对,和我们组的意见差不多。用一点点图案美来衬托自然之趣,也是极好的。(学生笑)就好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师:你的审美能力很强呀!综合大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刚才老师指出的毛病,其实根本不是事儿。看来,《苏州园林》的语言的确经得起推敲,既精准又严密。也许有的同学会想:既然这么完美,为啥还让我们傻乎乎地去挑毛病?其实,通过质疑、求证,我们对叶老高超的语言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就是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并不是只为挑毛病,而是把挑毛病作为学习的起点,作为学习的方式。还记得前面我在鼓励第一位挑毛病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时是怎么说的吗? 生:大胆质疑,但说无妨。 师:对。不过,还要补上两句才合适——小心求证,谨慎断言! |
||||
![]() |
摘自《我们的语文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抓关键 理文脉 | ||
下一篇 | 学一点欣赏方法和写作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