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数数 数的组成》教学反思之一 | ||
---|---|---|
作者:佚名 |
发现孩子们对于数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通常的孩子都能数到100,但是在数法上可能并不是很标准,很多孩子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等)。另外,拐弯处的数数也是一个难点,尤其在59、69、79、89后面接着是几十,还是有不少孩子需要停顿一下想一想再数下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预设了多次的数数,从一个一个的数,到几个几个的数,再到数100个物体,让学生充分在“数数”活动中建立100的概念,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 整节课下来,感觉前面数数部分的时间还可以压缩一点,后面的操作环节多一点指导,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直观感知。 课后大家的意见和李军主任的点评让我反思了许久:学生操作活动中老师要关注的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数学教学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现实进行数学化的过程。“没有数学化的数学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究和思维空间的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课堂上,通过十个十个的数手指,让学生感受100就在大家的身边,渗透10个十是一百,然后让学生把整十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以便加深数的顺序。就在这一环节,用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操作环节显得有点仓促,再加上课上的晚了点,孩子没有课间休息,后面的环节显得有点乱,孩子们有些不配合。这也反映出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缺少了应变能力。 在操作环节前,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数出35根小棒,还要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这样已要求,相信就会好一点。而有的学生看着自己面前摆放的35,也许心里正想着35的组成,所以课堂上孩子们依然是井井有条的数数声。这时的我在做什么呢?说来惭愧,当我看见不少孩子1个1的数,2个2的数时,我并没有及时的跟上指导,后面只是找了一名学生展示了3个十,5个一,就草草的结束了。就像李军主任说的: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后续教学——要呈现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那部分学生的操作方法指导;安老师指出的:多数学生是一个一个数的或两个两个数的。是呀,忙着让那些有想法的学生摆放展示,忽略了下去指导部分孩子数实物的方法,对于操作的一个细节的不同处理指导或没有指导,结果也迥然不同。 最后李军主任提出:一节课有两个大的操作活动是不是有点多呢?这个提醒让我想到了日后再上这节课的教学修改。 上完课后,感触很多。虽然这次的展示并没有达到自己心中定的标准,但我知道,自己在不断成长,会继续努力的。 |
||||
![]() |
摘自《秋天的童话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