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长度单位》第1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 (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 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 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 (4)小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 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 (6)小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 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 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 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1-2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一、长度单位 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 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 2厘米 3厘米 7厘米 10厘米 26厘米 1cm 2cm 3cm 7cm 10cm 26cm |
||||
![]() |
摘自《jinfeifei00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认识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