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四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之二  
作者:甘孜县城关第三完全小学教师 周彬
   
 
  《平均分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中的内容。它是除法的认识基础,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教学“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而在节“平均分”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并能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经验,那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抽象、主动建构知识呢?我的做法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感知和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首先,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一个过生日的小朋友分糖的情境。通过过生日的小朋友给三个好朋友分6块糖的实践活动,给全班同学演示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同时提出:你这样分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选这种分法呢?学生都说了自己的理由,总结为两种理由:一,每个同学分的不一样多,好朋友多给;二,每个同学分得同样多,这样分公平。在此基础上紧抓住第二点,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让学生自主的、主动地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这样的处理学生能够理解,而且也难以忘记,印象深刻。
  接着,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一系列的“平均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参与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第一个层次:平均分各种实物,如让学生把9个物品平均分给3个人;把8个物品,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等。重视学生分的结果。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第二格层次: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当学生对平均分建立初步的表象,这时对学生的多种分法进行探讨,对学生的分的方法进行优化,这既是对平均分的进一步的巩固认识,也为求商打下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停地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深挖掘”,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景,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没有以感性材料支撑的教学是空洞乏味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况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我想用教材上“春游”的学生分食物引入新课,而在课前预习得知恰好有一个同学第二天过生日,于是我为这个同学准备了6块糖,让她在课堂上为她的3个好朋友分一分糖。改变了课前创设的情景,因为“春游”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学生比较陌生。结果这样一改,一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当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2、注重了平均分结果,淡化了基本分发。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应该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没有充分体现分法多样化。导致课后习题解答中方法的单一,以及学差生解题的困难。在教学中应该加强了基本分法(1个、1个的分)的训练,应该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基础的内容,同时又应该学习到最前沿的内容。
  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欠缺了渗透解决问题策略。
  由于二年级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但在教学过程中欠缺了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譬如,课后的习题:36个苹果平均分,你有几种分发?在不知道份数的情况下,该怎样来思考,怎样解答?又如:一些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在不知道物体总数情况下又怎样分?
 
 
  [2021-01-31]  摘自《甘孜县第三完全小学校》网站
 
     
上一篇  《平均分》教学反思之一
下一篇  《平均分》教学反思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