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学会简单的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目标解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课的学习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体会逻辑推理的含义,学会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学生游戏,猜物体验 1.“随意”猜。 老师两手握拳,一上一下放好。让学生猜一猜上面手中有什么礼物?下面手中有什么礼物? 2.“犹豫”猜。 教师提示:礼物是橡皮和转笔刀。让学生再次猜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3.“确定”猜。 继续提示:下面不是橡皮。 (1)学生独自猜测。 (2)同桌交流猜测结果,并说说猜测的理由。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三个不同层次的猜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先出示“有语文、数学和道德与法制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小红、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引导审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思考: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全班交流。 预设1: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预设2:连线法。 引导学生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 预设3:表格法。(如下图,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 (四)总结方法,求同引思 1.思考: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让学生体会,由“小红拿的是语文书”的条件将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推理,即“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道德与法制书”,因此由三个人拿三本书转化成两个人拿两本书。所以推理首先要抓住关键的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2.追问:你为什么能肯定小丽拿了道德与法制书,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实际推理的时候,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信息中选择关键条件推理出某个结论,重点掌握用连线法和列表法辅助推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读题后在书上完成,完成后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完成后着重让学生思考“你先确定谁?为什么?” (三)游戏拓展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拿出3样文具,在组内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先在组内玩,然后全班表演,请其他同学猜。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了有趣的练习和游戏,思维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训练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2.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学会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进一步体验推理的作用。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目标解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一)接受挑战,练习引入 1.下面的方格中只能填1~4四个数,你能很快猜出A是几吗? ![]() 2.哪一个表格中可以直接确定A是几? (二)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在推算第四个数的时候,哪行或哪列空格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我们就能确定第四个数是几,而空格越多的,我们越无法确定。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种数学思想解决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简单的四格数字推理,理解推理的原理,为后面利用推理解决按要求在方格内填数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思,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先呈现例2的文字信息,再呈现表格。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想提醒同学们在填写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交流。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确定B是几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2)引导学生发现:哪一行或哪一列出现了哪三个不同的数?(A所在的行和列) (3)推理明确:A的竖列另两格分别是1和3,A可能是几?(2或4)再看A的横行另两格是B和2,A只能是几?(4) (4)将数字填入表格。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体会推理方法。 (3)师生小结,明确思路:先找已知三个不同数的,确定第四个数,依次推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调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经历困惑、失败的过程,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推理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做一做”。 提醒学生先找出已知三个不同数的行和列,再进行推理,再次明确推理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同桌两人可以先讨论再完成,汇报时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填法一一找出来。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的思考题。 提醒学生可以用上节课画表格的方法解决,集体交流时请学生说说排除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考察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规律”的普遍存在。同时,通过练习,也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二)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 |
||||||||||||||||||||||||||||||||||||||||||||||||||||||||||||||||||||||||||
![]() |
摘自《人教网》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