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形与几何概念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概念间相互作用,实现概念体系内部结构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真正理解核心概念,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将新概念自主类化到原有概念认知结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能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找准图形与几何知识中认识图形教学的关键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认识四边形,通过对比、辨析、思考、归纳、概括出四边形的概念,获得新知、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一、重视几何探究,积累活动经验。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知识起点,观察图形,动手操作,对比辨析、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重要手段。本节课在提供大量丰富的图形素材的同时,设计操作活动,从而积累数学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内化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交流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积极的参与与学习中获取更真切的情感体验。
三、深入了解教材,恰当把握概念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如常用的数学概念,小学阶段,描述式(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和定义式(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本课四边形教材中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因此,我只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会描述四边形概念,重点是通过观察、思考、辨析理解四边形的本质属性,自主内化概念。
四、联系实际生活,欣赏数学美。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而图形带给我们的美感是它独有的魅力。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创造和应用,感受图形带给我们的美的体验,给孩子们心灵种下一颗创造的种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