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七册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3—25页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了解计算工具——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及其计算方法。
  2、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使用计算器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学会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算盘、计算器。
  学前准备: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2.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技的进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一)认识算盘:
  1、出示算盘:
  (1)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介绍计数方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
   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
   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例如(边说边操作)10、325、4709、6890
  (二)计算器的认识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功能
   师:如果你是做一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板书:显示器,键盘,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说说这些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什么相同的功能?同时教师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外部结构都可以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最基本的功能是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充当计算器推销员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同学,老师的介绍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2、计算器的操作
   问:你们以前用过计算器吗?会用吗?我们来个比赛好不好?
   试一试
  (1)2765+469  589×76  41600÷128  765+496-296  816÷68×27
  (2)有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学生先自己用计算器尝试操作,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请速度最快的同学上台演示,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探讨,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自主进行计算,然后交流操作的过程和方法,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教学生,从而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的方法,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2、分组比赛,第1,2小组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第3,4小组必须用计算器来计算。看看谁快。
   15+20  82-62  1000×5  76549+3568  87×45  1305÷45
  【设计意图】比赛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感受到: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
  3、请你拿着计算器与老师一起去买一次东西。你帮助算一算共应付的钱。
   字典每个8元,买6个;
   书包每个35元,买7个;
   文具盒每个4元,买4个;
   先估一估,再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汇报,后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体验计算器的有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想对你的同伴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有利于自我构建知识,体现主体地位。
  五、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
  计算器:计算工具的认识和使用
  On/c开和清除键
  Off关闭键

  教后反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所以在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师生互动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通过计算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的依赖计算器来计算。
 
 
  [2020-08-19]  摘自《百度文库》网站
 
     
上一篇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之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