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七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第1课时 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初步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公顷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运用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难点:建立1公顷的表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从大到小说一说吗?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课件出示题目:
   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  )。
  (2)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6(  )。
  (3)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
  (4)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
   先观看图片,想象面积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应填什么面积单位。
   师:看来,“鸟巢”的占地面积20后面的面积单位填“平方米”不太合适,更不可能填“平方分米”或者“平方厘米”了。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二、探究新知
  1.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师: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先来看一组资料。
   课件出示:“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约44公顷;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约56公顷;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占地面积约126公顷。
   师:计量这些面积都用到了什么单位?有关公顷,你想了解什么?
   生:1公顷的实际面积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公顷的国际符号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公顷。
  2.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1)认识1公顷。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来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吗?它们分别有多大呢?
   学生回忆梳理(课件演示):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大约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大。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大约有一块展板那么大。
   师: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课件出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探索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师: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建立联系,根据“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3)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师: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围一围: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
   想一想:多少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算一算: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多少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说一说: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等。)
  3.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1)尝试下列问题。
   7公顷=(   )平方米
   60000平方米=(   )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填空。
   北京的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    )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平方米,约合(    )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重点介绍思考方法。
  三、巩固应用
  1.判断。
  (1)2公顷=200平方米。                     (  )
  (2)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  )
  (3)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00公顷。            (  )
  (4)素有“万园之园”称号的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  (  )
  2.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
   4公顷(  )400平方米    8999平方米(  )8公顷
   3000平方米(  )3公顷    5公顷(  )50000平方米
   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
  (1)量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多少个这样的游泳池面积约1公顷?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2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难点: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生:1公顷=1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比公顷面积单位大。
   师生介绍收集到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教师收集: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方千米。
   师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究竟有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板书:认识平方千米)
  二、探究新知
  1.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师: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生: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师: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课件配合演示)
  2.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师: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生2:1平方千米=100公顷,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0000÷10000=100,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生3: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为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里,一行可以摆10个1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顷)。
  (2)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读一读: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个“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想一想:
   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总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进行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单位换算,再进行计算。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6题。
   5平方千米=(   )公顷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3.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7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理解题意,提取关键信息:1平方米能站16人。
  (2)再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弄清楚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相当于多少个1平方米,再用乘法分别计算出所能站的人数。
  (3)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4.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合(    )平方米。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合(    )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5.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020-08-19]  摘自《韩芳敏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