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线段 直线 射线和角》教学反思之一 | ||
---|---|---|
作者:平利县城关小学 吕蒙 |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学习本册“角的度量”、“垂直和平行”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线段、角,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节课则是对图形的特征及意义的抽象概括。教材通过拉紧的线、绷紧的弦直观呈现线段模型,直接告诉其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线段,并通过线段的延伸情况引出直线和射线,告诉学生手电筒、探照灯等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作是射线。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让学生经历猜想、观察、画图、验证、交流、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建构数学思想。 本课的重点是要厘清“线段、直线、射线”三线之间的联系,难点是使学生形成“无限”的观念。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组织教学,突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有限长的线段,到无限长的直线和射线,从图形无限长的特点,到画图的有限性的现实,从射线的学习巧妙过渡到角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创设、生成的一系列的矛盾和质疑,激起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积极性。教学环环相扣,自然展开,学生不仅产生了认知冲突,又自己化解了认知矛盾,不仅对直线、射线无限长的特点印象深刻,又让三种线的联系和区别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仅在新知的自然生成中自学角的相关知识,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图形与几何概念课,而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体验不光是生活体验,操作体验,同样也包含想象体验。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形成“无限长的”观念,而生活中却很难找到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无限长的”原型,找不到这样的原型,想依赖直观抽象出概念就显得很苍白、很生硬,力不从心。而“无限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想象的出来。学生想象到位,切实经历想象体验的过程,是其他任何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无法取代的。因此,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才真正能够建立起“无限长”的空间观念,从而达到“图形与几何”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而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力求做到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趣导入,层层相扣,注重课堂的体验与生成,同时,课堂上通过适时的引导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运用,组织开展各种有序的活动和有效的合作,使学生在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发展思维,提升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始终保持着盎然的情绪,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本节课的特点: 1.注重实施有效评价。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为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研究》,改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改善教学评价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控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保持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充分发掘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用学生熟知的“金箍棒”、景观射灯的光束等,从生活原型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切实让学生经历想象体验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突破“无限长”这个抽象的空间概念,建立鲜活而又稳固知识基础。 3.注重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尽可能的在学习中融入趣味元素,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生成思想。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保持探究的兴趣。 4.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在每一个学习环节,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想象、猜测、动手操作、发表见解,通过手脑并用,达到知行统一,在积极参与学习中获取更真切的体验。 5.注重知识的衔接拓展。始终把教学内容放在几何知识的大背景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注重知识的拓展,把数学知识向更宽广的生活领域延伸,使数学知识更有立体感。 二、本节课的思考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教学中虽然能做到及时、积极的评价,但在对待课堂生成时还是缺乏机智,对学生预设之外的回答缺乏有效的引导。如在游戏环节,让学生理解“经过一点”画直线的意思时,学生理解为生活中车子的经过,而老师没有及时正面的引导,错过了这一精彩的生成。另外在处理字母表示“三线”的表述方法这一环节时,问题设置不明确,对字母表述方法的处理不够灵活,导致学生在找“三线”表述方法的区别时,仅仅局限字母的表示上,没有找到本质、核心的区别。“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中肯定还有许多需改进的地方,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
![]() |
摘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何昌斌工作坊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