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长方体》教学设计之二 | ||
---|---|---|
作者:旬阳县旬阳县城关小学 何昌斌 |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它属于图形与几可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等立方体图形,能在众多的立体图形中辨认了长方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加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容积的知识,并探索测量某些实物体积的方法,从面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继而为六年级学习圆柱、圆锥以及第三学段棱柱等立体图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所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及容积的意义和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是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的概念,知道长方体面、梭、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现面、梭、顶点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知道长方体面、梭、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组一个长方体模型,一个特殊的长文体模型,长方体的框架,学习单,每组16根小棒(15厘米4根、10厘米4根、7厘米8根),橡皮泥每组20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指着教室中的一个物体:同学们这个物体的形状是?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谁举例说一说? 2.生活中的这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如果把它们画出来是这个样子的。(课件出示长方体)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体。 3.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把长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板书: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觉?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板书:棱)用手摸一摸梭有什么感觉?棱和棱相交的交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用手摸一摸顶点用什么感觉? 2.教学长方体的概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方法分析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并填好学习单。(课件出示学习单)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了吗?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3.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请同学们用小棒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2)汇报交流。我们用4根15厘米,4根10厘米、4根8厘米长的小棒做了一个长方体框架。能用5根15厘米,3根10厘米,4根8厘米的小棒做吗?为什么?(12根小棒,要分成3组,每组4根,每组4根的长度要相同)老师: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梭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板书:长、宽、高。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几条? (3)我们组用4根15厘米,8根7厘米的小棒也做了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两个长方体的框架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第二个长方体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它的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的长、宽高谁来指一指?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不相等,第二个长方体的宽高相等,长不相等。) 4.教学棱长决定长方体的大小。如果我们把长方体的长缩短,长方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前、后,上、下四个面变小了。左右的面没有变,长方体的大小就变小了)所以棱长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P21页1题。 (1)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2.P21第2题。 3.2.根据长、宽、高想象是什么物体。(单位:厘米) (1)21 15 1 (2)21 15 0.01 (3)6 6 6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一下。 |
||||
![]() |
摘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何昌斌工作坊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长方体》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