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负数》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例1:温度中的负数 教材通过每天都接触的气温引入负数,呈现了我国北部、中部、南部六个著名城市在某一天的气温情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你能发现什么”,激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不同地区城市的天气情况。北京、哈尔滨地处我国北方地区,冰雪覆盖大地,寒冷至极;而海南海口地处我国南部地区,树木生长郁郁葱葱,温高热不可待,相对而言,地处我国中、东部的上海、武汉、长沙,则温度适宜,不“冷”不“热”。这种强烈的不同的身体感受,自然引发学生对温度零上、零下初步表述。接下来随着对小精灵提出的“0℃表示什么意思”的讨论,明确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进而理解“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初步感知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引出负号“-”与正号“+”,并能正确表达具体的零上温度(如零上3摄氏度用+3℃表示,)与零下温度(如零下3摄氏度用-3℃表示)。紧接着教材组织讨论“-3℃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在明确+3℃表示零上3摄氏度,-3℃表示零下3摄氏度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最后,教材安排练习:“根据上图中的信息填写下表,并说一说各数表示的意思。”进一步帮助学生能正确用正负数表示温度,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的温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收支中的负数 教材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细,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入和支出,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接下来结合前两个例题进行小结,给出正负数的名称。首先说明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新出现的前面有一个“-”号的数是负数,而相应的以前所学的是正数(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其中正数也可以在前面加上“+”号(一般可以省略“+”号),让学生初步建立正负数的概念。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材通过对话框的形式提供具体的实际例子),意在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激发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体会。 特别地,关于0,教材直接给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非是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生硬地直接给予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0是正数还是负数?”,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例如温度计上0℃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来体会。 例3:直线(数轴)上的负数 例3通过问题解决的呈现形式,教学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一方面是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教材通过描述位置的问题,引出如何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负数。首先呈现了4位同学以一棵大树为起点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情境,提出“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与方向”这一问题。教材通过数形结合,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正负数和直线上的点对应起来。在“阅读与理解”环节,以对话框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已知信息是“他们两人向东,两人向西,走的方向正好相反”,进而理解“用正负数正好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分析与解答”环节,教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呈现了学生讨论的过程,先画一条直线,在中间的位置的点上画一棵大树,以大树为起点(用0表示起点),向右的方向为东,向左的方向为西,规定1个单位长度代表1m,根据学生行走的方向和距离在直线上找出对应点并画上相应的学生,由此画出直线的形象示意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来简明地表示这学生与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既要考虑行走的距离,又要考虑方向,这就需要用正负数来描述。由于有了前面学习正负数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这样把学生运动后的位置与正负数对应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得出“0右边的数是正数,左边的数是负数”,让学生把直线上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紧接着教材通过在直线上表示出-1.5的位置,让学生思考在直线上如何表示负小数或负分数,这样对在直线上表示数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实际上是让学生思考-1.5中的“-”与“1.5”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再次感受正负数的实际意义。在“回顾与反思”阶段,教材以对话框的形式呈现“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这一结论,实质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整个解决问题过程的回忆与反思,以进一步加深正数与负数的表示的含义,同时,渗透数轴的概念以及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为学生进一步正负数及用数轴表示数做好充分的铺垫准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______。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
||||
![]() |
摘自《百度文库》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