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一册8、7、6加几教学设计  
  《8、7、6加几》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例2、例3,8、7、6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学会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运动场跑步,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体育馆去锻炼。他们正在跑道上跑步时,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五、课堂小结,画龙点睛(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凑十法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9加几的铺垫,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凑十的方法进行计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7、6加几的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0-08-16]  摘自《关内梅子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8、7、6加几》练习课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