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刘艳青 庄敏 |
“认识图形(二)”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认识图形(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面的观察抽象概括出来的。这样安排好处有三:①能充分利用旧有知识,②能体会面与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③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平面图形。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编排特点: 1.先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借助立体图形作为工具描画出平面图形; 2.再分类整理,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 3.抽象出其平面图形,给出几何名称; 4.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 5.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平面图形,并能进行表述(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3.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种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验面和体的不同。 四、单元课时安排 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拼一拼…………………………………………………1课时 第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P2—3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能说出名称、能正确地分辩、直观感知其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验“面在体上”。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媒体播放)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4.你们觉得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我们就请哪个组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拿出钉子板,学生围一围)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小兔子的房子改好了,它把自己的房子画出了平面图,你来根据要求帮她涂一涂吧。(课本P5第1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第2课时 拼一拼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P3—4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不同图形的纸片、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一副用图形拼成的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欣赏。 仔细观察这幅图,有没有你认识的图形呢?(学生欣赏后回答) 你想不想也自己创作这么美丽的图案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请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同样的三角形,你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出什么样的图案? 学生动手操作,回答,展示。 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所有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学生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力拼一拼。) 学生展示。 (2)你还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其他图形拼一拼呢?可以自己操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学生操作,全班展示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当的选择恰当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用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更大或者其他的平面的图形。) 2.教学例3. (1)介绍七巧板。 出示一套“七巧板”师介绍:“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由7块板组成,拼出来的变化万千。有谁玩过“七巧板”?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玩七巧板的经验。 (2)比一比,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比一比,看哪个组拼得多。 全班展示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你能用七巧板拼几个长方形? 学生独立操作,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课本P6第4、5两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的愉快吗?有什么收获? |
||||
![]() |
摘自《山东省临沭县白旄镇中心校》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