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之三 | ||
---|---|---|
作者:佚名 |
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下面谈谈我比较满意的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喜欢买新文具、新玩具,喜欢玩。教材中的情境图和我设计的参观文具店他们都比较喜欢,很适合孩子的心理。我在分气球这个情境图的贯穿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有观察、讨论方法,到按照喜欢的标准分类,再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数。整个教学活动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使他们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上设计的例1是让学生先根据给定的标准既先按形状分类,再问学生还有其他分法吗,我对这一点进行了重新设计,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看一看自己都看到了什么样子的气球,这样做既避免了学生分类标准的杂乱,又让学生认真观察了气球的形状和颜色,为分类计数最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再让学生分小组选择分类的标准并记录分类的结果。分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两年前第一次执教这节课时,我就已经了解到学生对象形统计图绘制过程的认知困难,做练习时一些学生经常从上往下涂颜色。因此本次再执教,我就提前做好了准备,制作了直观形象的课件。这次课堂分小组讨论分类计数方法时,只有一个小组想到了画象形统计图,并且还不是很规范。我用课件动态演示了画象形统计图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整齐的排列和从下往上画的过程,为顺利、轻松地解决象形统计图的练习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我结合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和呈现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虽然大家对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但从结果看,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到“分类结果相同”,从而体会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反思整节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学生上课时不需要拿一整盒的水彩笔,老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只找到需要用到的几种颜色摆放在桌面上,这样学生表示分类的结果时,就不会再因为翻找水彩笔而耽误时间。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显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思考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
||||
![]() |
摘自《涵涵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之二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