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教材选择学生熟悉、富有儿童情境、具有相关联系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连加、连减,教材分别以摘南瓜和运南瓜的事件为背景各安排了一道例题;加减混合运算,则是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题。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教材是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1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能灵活、正确地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连加、连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利用这此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正确计算及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题目的正确计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口算。 9+8+4= 20-2-6= 7+59+20= 72-6-40 2.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的情境图。 谈话:夏天的时候,农民伯伯的南瓜成熟了二(1)班同学帮助农民伯伯收南瓜。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劳动这么辛苦,我们也来帮帮忙吧!算一算,他们帮农民伯伯摘了多少南瓜。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格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28个南瓜,第二组摘了34个南瓜,第三组摘了22个南瓜。 提问:要求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应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式:28+34+22= 谈话:连加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用情境图引入,既进行了劳动的思想教育,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讨论这个连加算式怎么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生:先用28加34等于62,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62个大南瓜;再用62加22等于84,三个组一共摘了84个大南瓜。 提问:计算的过程中是按什么顺序算的呢? (2)引导学生探究加法竖式连写的方法。 提问: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竖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加法竖式是有联系的,第一个加法竖式的得数就是第二个加法竖式的第一个加数。 教师:既然第一个加法竖式的得数(?描红上面第一个加法竖式中的“62”?)就是第二个加法竖式的第一个加数(描红上面第二个加法竖式中的“62”?),像这样重复写肯定不简便,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两个加法竖式连起来,找到一种简便写法呢?请同学们互相商量商量看一看怎么连起来写简便,并试着写写看! 学生分组商量,并尝试加法竖式的连写,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演板,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方法一:直接将第一个竖式的得数作第二个竖式的第一个加数,竖式连写。 方法二:直接将三个数写成竖式连加,个位上可以把8和2先加凑成10。 (3)组织学生探讨、交流。 提问: ①这两种写法与原来分别写两个竖式相比有什么好处呢?(简便) ②如果用第二种简便写法,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能够凑成10的先算。) 谈话:同学们真不错,我们用连加的方法解决了“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的问题,并且还自己找到了连加竖式的两种简便写法。其实呀,我们解决问题不仅要用连加,有时候还要用连减,下面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在进行连加计算时,学生很容易想到分别用两个竖式来算第一步和第二步。于是,就让学生亲自算一算,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两个坚式之间的联系,发现后一个竖式的第一个加数就是前一个竖式的得数。有了这个发现,善于“取巧”的学生自然就会把后一个竖式“嫁接”于前一个竖式之后,于“无意”之中得到了连加竖式的一种简便写法。看似“无意”,实则是学生智慧的“火花”。 2.教学例2 (1)提出问题。 出示例2情境图,让学生收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组织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的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4)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指名学生演板,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方法一:将两个减法竖式连写,用简便写法算。 教师引导质疑:连减为什么也可以像连加的第一种简便写法那样将两个竖式连写 连减能不能像连加的第二种简便写法那样写呢? 引导学生发现连减可以像第一种简便方法那样将两个竖式连写。 方法二:第一步减法没有写竖式,口算得出44,第二步用竖式计算。 方法三:先算一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大南瓜,再算还剩多少个。第一步40+60,口算得出66,第二步84减66,用竖式计算得18。用综合算式表示就是:84—(40+26)=18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和探索连加竖式简便写法的过程,相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够借鉴经验,迁移、类推出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和连减的多种计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第28页上方“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笔算和口算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计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新知识。 教学反思: 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我安排几道连加连减的口算,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坚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并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的不同,在面临一个新的知识时,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本节课要充分尊重学生,训练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能口算时尽量用口算。但是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时,学生往往因忘记口算的得数而产生计算错误,所以在平时要注意加强口算和听算练习,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2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教学难点】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的区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乘公交车的过程中,也隐藏着一些数学问题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找一找。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 提问:观察图片,你从画面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公交车到了南山站,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了28人。 师:大家说得很好,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求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吗? 生:不能,要补充一个条件才能求出来。 那要补充什么条件呢?怎样列式?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设计意图】从复习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竖式计算进入今天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旧知的相关内容迁移到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中。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个条件。提问:现在有多少人? (1)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 学生列式:67-25+28。 (2)解决问题,理解算理。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两步竖式计算,先算67减25,再算它们的差加28。 方法二:简便写法,将两个竖式合成一个竖式写。 提问:为什么这道题可以用简便写法? 引导学生发现第二个竖式中第一个加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 小结:这道题是加减混合运算,但是和昨天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所以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了连加、连减,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试做,然后再讨论怎样写更简便,培养了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拓展:想一想,刚刚那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 生:下去25人,上来28人,下去的人少,上来的多3人,也京是67+3=70(人)。 算式:28-25+67=70(人) 2.教学例4。 出示例4题目:72-(47+16)= (1)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个算式的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汇报:①都有加法和减法。②例4有小括号,例3没有。 (2)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板书) (3)列竖式。 独立完成,请名同学上台板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像例3那样用简便写法? 学生思考后发现没有简便方法。 追问:这道题和前面学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不含括号)有什么不同? 交流后发现运算顺序不同,前面学的都是按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所以都可以有简便写法,但这道题要先算后面括号里的再算前面的减法,因此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教学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要在学生自主计算后注意加强对前面所学的三类运算的对比,发现它们在运算顺序上的不同,从而使学生清楚这类计算没有简便写法的真正原因。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第28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投影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出现问题集体纠正。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出现问题师生共同纠正。 2.出示第29页第6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3.出示第29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竖式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新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考虑到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理解计算顺序。 第3课时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会用不同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加减法的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情境图。 提问: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呢?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尝试列出算式,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提示。 ①这道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吗? ②能一步计算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吗?如果不能一步算,需要先算出什么? (3)请学生结合刚才的组内交流,检查修正自己列的算式。 (4)请学生代表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投影展示问题答案。 男生的人数是: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9+14=23(人)或14一5+14=23(人) 小结:男生的人数由题目中的条件“男生比女生少5人,女生有14人”直接列式求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由两种方法得出,第一种是利用求出的男生人数加女生的人数得出,第二种是列加减混合算式得出。 2.解答两步加减法应用题应怎么分析和解答呢? (1)读题后先弄清题目里面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一下题目里的条件能不能一一步算出来。 (3)经分析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除了分步列式之外,还可以只列一个式子。 (4)写出答案,检查验证。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与例题相仿,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六第8题。 (1)请学生先独立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 (2)请学生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学生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新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连贯的思考是教学的难点,要以美术兴趣小组的情境中提出的两个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已知条件、还缺少的条件及到哪里去找,将学生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连贯地进行思考,清楚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问题分析所需的条件,应坚持进行分析数量关系的常规训练,如给条件补问题、给问题补条件等,使学生明确当一个问题缺少条件时,必须把条件补足,才能进行解答。 |
||||
![]() |
摘自《百度文库》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