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重叠、估测等方法,比较不同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大小,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卡片各一张,课件。 学具:每人一个信封,装有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面积。 出示中国地图,比较哪些地区比较大哪些地区比较小,引出“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比一比,知道封闭图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完善面积的概念,结合实例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活动一:比较黑板面面积和课桌面面积的大小——观察法。 2.活动二:比较《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和《长江学案》封面面积的大小——重叠法。 3.活动三: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1)学生探究,发现用观察法、或重叠法进行比较,均不能准确判断谁大谁小。 (2)自由发言,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引出摆拼法——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摆拼进行测量比较。 (3)学生提议用小三角形、小圆形,小正方形来测量,课件分别进行演示,并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所提议的方法能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比较一下哪种图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 (4)通过拼摆测量,得出结论:用正方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用正方形来测量。 (5)用正方形测量比较几组图形大小,得出结论:要准确比较面积的大小,标准要统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引出面积单位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拼摆测量,我们知道了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2.学生自学,提问: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规定的? 3.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4.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认识感受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感受一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测量一下手指甲、橡皮的面积。 (2)认识感受平方分米。 拿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他的边长是多少?用手比划出1平方分米的小框,感受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一找生活中或者你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认识感受平方米。 请同学们凭感觉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再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有什么感受?估计并测量1平方米的纸面可以占几个人? 五、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是面积?知道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六、巩固练习。 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吧! 1.填上合适的单位。 2.马小跳的日记。 七、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产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教学中突出面积单位统一的好处,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量一量,闭上眼睛想一想、猜一猜、估一估、比画比画等等多种手段建立起来的。这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动手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锻炼,使学生很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
||||
![]() |
摘自《百度文库》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