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八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6页例2及做一做。
  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乘除意义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乘、除法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在交流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乘、除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讨论、概括等活动,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请你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和除法。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结合实际问题,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加、减法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加、减法,我们之前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认识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问题探究
  (1)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
  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汇报算式: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追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
  ②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概括乘法的意义
   看到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为什么?
   对比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因数×因数=积
  ③除法的意义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你能结合这个情境把它改编成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吗?同桌讨论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思考问题:
   与第(1)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作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小组活动,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你有什么发现?
  ①组织小组讨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结合算式验证发现。
   教师整理总结: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练习: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并说说为什么。
   504÷14=504÷36=
  ②关于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就这样结束了吗?你还有疑问吗?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结合算式30÷4=7……2185÷12=15……5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总结:通过大家讨论和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乘、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而且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求: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乘、除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习的对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
  (2)调皮的小猫。
  (3)练习二第8页第6题。有6只猴子,每只猴子分12个,还余3个。一共有多少个桃?
  (4)综合练习
   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你是怎么想的?
  (1)□+○=△()(2)○-△=□()
  (3)☆÷◆=◇()(4)☆×◇=◆()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达到教学评的一致。】
  (4)想一想:通过对加、减、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学习,想一想加、减、乘、除法运算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是乘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乘、除法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课时作业
   题号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1)有10盒铅笔,每12支装一盒,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2)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
 
 
  [2020-04-14]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之二